为企业提供从品牌营销官网定制到推广引流获客,从网络营销策划到执行落地的完整建设方案,让企业的网络营销业绩实现新增长。

数字时代背景下“新农人”的职业发展

发布时间: 2023/8/29 7:40:5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农民不同的职业——“新农人”。“新农人”逐梦农业蓝海、奔赴乡村一线,从传统农业到数字农业、从电商直播到乡村旅游、从蔬菜大棚到就业工厂……处处都有“新农人”的忙碌身影。




图片


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成佳镇大头菜农业主题公园的晾晒长廊




“新农人”为农业注入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业态。数字时代如何让传统农业“脱胎换骨”?现代化经营理念和技术如何赋能农业现代化?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将“人”的主体作用与“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紧密结合,培养数量众多的“新农人”,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新农人”职业发展现状




目前,国家和地方均出台了支持政策,为“新农人”创新创业、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养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养行动,提高培训实效”。广东省实施“新农人扶持计划”、山东省印发《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重庆市丰都县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新农人发展的通知》……这些政策从体制机制、创新创业、技能培训、资金支持和营商环境等方面解决了“新农人”的后顾之忧,发挥了政策对“新农人”的有力保障作用。




“新农人”这一职业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其诞生也是数字时代知识、技术和产业跨界融合的必然结果。让乡村成为城里人的“诗与远方”是包括“新农人”在内不同群体的普遍追求,“新农人”也就成为了将田园理想和生存现实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




依据有关专家学者的界定,“新农人”是以提高农业价值、生产安全农产品为目标,具有生态农业理念和互联网思维的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主要包括:长期扎根乡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了互联网理念与技术,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种植养殖能手、能工巧匠、农民合作专业社负责人、农民企业家、农场主、返乡创业大学生等。




“新农人”给农业农村注入了新发展动力,农业发展呈现新样态,成为乡村振兴的“兴农人”。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和一线调研结果,笔者发现,“新农人”具有显著的职业特征,主要体现在结构优势、产业协同和要素集聚三个方面:




——结构优势突出:年轻化、知识化人群成为主力军。客观上,年轻群体学网、用网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冒险思维,因此,年轻群体占“新农人”的比例较大。如,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新农人”群体中,25岁及以下占比达26.1%,25岁至35岁占比为47.6%。




“新农人”与在城市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青年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认识到了农村蕴含着包括农业资源在内的丰富资源,故采取了“不走寻常路”的就业创业举措,充分发挥自身年轻、智力体力充沛的优势。“新农人”基本受过中高等教育,意识到只有依靠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与技术才能发掘农业农村中的宝贵资源,促进农村发展。如,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超过6成的“新农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不乏硕士及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农业农村实践相结合,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产业协同明显:激发第一产业“接二连三”效应。“新农人”的注意力不仅在第一产业上,更聚焦在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上,他们善于发挥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第二产业的产品加工功能和第三产业的品牌推广效应,以此实现第一产业的“接二连三”。




“新农人”的创业方式主要是开办合作社、成立农产品协会、创办特色“网红”品牌和设计农旅融合研学路线,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他们大胆运用现代农业技术,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双重目的;通过注册商标、获得认证等方式,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线下市场等方式,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将文化创意与农业相结合,提升农产品文化艺术价值;发挥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乘数效应”,推动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融合。




——要素集聚齐全:网络资源与现实资源交互叠加。“新农人”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善于利用一切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要素资源。绝大部分“新农人”都善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互联网平台,尤其在接受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市场贸易、现代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培训后,将互联网与农产品、乡村旅游业态相结合,以拓宽自身发展空间。




他们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迎合消费者各类偏好,实现产品精准生产和销售。他们还通过自动种植、养殖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通过智能灌溉、智能施肥、智能采摘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新农人”职业发展的三重困境




虽然“新农人”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现实中也具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但由于其属于新的职业模式,被市场和社会接纳还需要一定过程。因此,受政策支持、生产发展环境和职业形象培塑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农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三重困境:




——“新农人”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横向上看,与城市人才政策相比,有的地方给予农村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小,较多考虑将连续配套政策赋予城市人才。在一些地区,农村人才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的尴尬境地,得到的人才政策“真金白银”含量不够,“事后”支持大于“事前”支持。




纵向上看,有的地方给予“新农人”的政策支持持续性不强,“蜻蜓点水”多于“全面覆盖”,政策、项目、资金集中于某些重点打造的“点位”,甚至在较短周期内出现较大波动,“新农人”反映政策的普惠性和连续性不够。总之,对“新农人”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政策的公平性、普惠性和连续性有待加强。




——“新农人”生存发展环境不优。优质的创业环境是吸引、稳定、扩大“新农人”队伍的重要前提。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主要是指有形的基础设施等,后者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氛围和营商环境。




就“硬环境”而言,与城区相比,农村在道路交通、仓储物流、网络技术等方面还不能很好满足“新农人”的需求。就“软环境”而言,受就业待遇、文化氛围、发展机会等因素影响,高校农口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更愿意留在城市,回乡创业则易被认为是在大城市无法立足、能力不强的表现。此外,对“新农人”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导致社会上对“田秀才”“土专家”的刻板认识仍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新农人”形象培塑方向不明。“新农人”是互联网与农业农村发展结合的产物,该职业的从业人员占农民总数的比例不高,通过政策手段助推“新农人”群体规模的扩大要注意“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新农人”本质上是一种创业身份,创业风险明显高于一般职业,若盲目追逐“新农人”这一身份,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当的从众效应。




加之当前农村“空心化”严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较少,土地撂荒现象突出,互联网消极的一面主要是容易让部分人群误以为“新农人”就可以不依靠或较少依靠土地实现致富,形成“懒人现象”。因此,既要鼓励支持“新农人”的培养和发展,壮大“新农人”队伍,也要注意克服盲目跟风和急躁现象,保证农民队伍的稳定性。




“新农人”职业发展可行路径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之一就是造就一批懂政策、能力强、善作为的“新农人”。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新农人”工作的重视,进一步畅通“新农人”职业发展路径。




——建立健全人才引育管用机制,强化政策供给能力。培养造就一批视野广阔、擅长用网、熟悉农业农村农民的“新农人”势在必行。建议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出台支持“新农人”引进、培养、管理、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把目光投向更为宽广的领域,做到外部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相结合,广泛集聚高质量“新农人”,服务本地区乡村振兴事业。




要将“新农人”支持政策量化细化,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全链条入手,联动制定公平性、普惠性和持久性的支持政策,让“新农人”在政策咨询、资金保障、权利维护和发展致富等方面享有充足的政策红利。




——补齐补牢人才发展配套设施,优化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环境对“新农人”至关重要,建议各地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基础上,通过集体决策,全力改善区域内农村道路、仓储物流、水电气网等条件,助力“新农人”日常生产经营,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在各类场合加大对“新农人”及其业绩的宣传力度,将“新农人”纳入当地人才发展总体规划,从政治、舆论、生活上关心关爱“新农人”,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兴农人”,营造良好的乡村振兴人才环境和社会氛围。




——分类开展形象培塑,深化示范率带能力。选树一批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新农人”是发挥人才榜样的有益举措,也是“先富带后富”理念在新时代“三农”工作中的具体实践。




建议各地在初、中级“新农人”中选树一批农业技术、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人才。在高级“新农人”中选树一批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建设、人工智能人才。在农业行业内部的“新农人”中选树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保护人才。在其他行业的“新农人”中选树一批企划拓展、电商直播、乡土文化人才。


Copyright©苏州涵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51010502010646号    苏ICP备2021034020号-4     联系人: 夏先生 18914047603(微信同号)      地址: 苏州市相城区繁花中心写字楼A座东楼120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