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提供从品牌营销官网定制到推广引流获客,从网络营销策划到执行落地的完整建设方案,让企业的网络营销业绩实现新增长。

从“惟楚有才”到“人才兴鄂”的嬗变——湖北推进产才深度融合纪实

发布时间: 2023/8/19 8:05:12

人才改革纵深行·走进湖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核心支撑在人才,关键是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道路。




最近,《中国人才》记者走进湖北调研采访,去感受荆楚大地上“第一资源”到发展“第一动力”的嬗变。




——编者




从“惟楚有才”到“人才兴鄂”的嬗变


——湖北推进产才深度融合纪实




《中国人才》记者 蔡秀萍




这里人才辈出,“惟楚有才”是历史沉淀的千年美誉。如今,这里科教资源、人才资源富集,拥有我国全部工业大类。因这些比较优势,湖北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积极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实践,以自身所能服务国家所需。




图片


湖北依靠人才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图为武汉新貌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近年来,湖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进以才促产、以产聚才、产才融合,切实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从“惟楚有才”到“人才兴鄂”的嬗变,成为荆楚大地经济发展奏鸣曲中最强劲的旋律。




图片

坚持系统思维


完善产才融合战略布局


图片



三维五轴是世界激光业内最顶端的机床。“中国激光第一股”华工科技,与华中数控、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紧密合作,通过聚集高端人才,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条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智造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200%。




“一条线三家干,实现国产替代NO.1”。这样的创新故事,成为湖北推进产才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产才融合发展是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但“管产业的不管人才、管人才的不管产业”,管理机制的缝隙成为不少地方产才深度融合的障碍。




如何从机制上破除障碍,从源头上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让科教人才资源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湖北给出的答案是“链长+链主+链创”三链融合机制。




2022年,湖北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建立省级领导牵头、院士专家支撑的“七个一”推进体系,强链补链延链从一开始就吸纳相关领域顶尖专家的意见。今年4月,围绕算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8个新兴特色产业,湖北在实施链长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链长+链主+链创”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图片




“链长”负责统筹谋划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工作,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链主”企业由产业生态主导作用强的领航企业担任;“链创”以省内外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联盟、高校院校、创新中心等研究机构为依托。分产业链组建专家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链创”团队集智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前沿引领技术。




湖北隆中实验室由武汉理工大学牵头组建,依托襄阳市人民政府建设,联合10余家共建单位,深耕车用先进材料领域。一年多的时间内,隆中实验室收集企业技术需求600余项,达成科技合作意向110余项,与襄阳本地企业签署并实施科技攻关项目54项,联合申报各级科技项目25项。




“通过与地方、企业紧密联系,共同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隆中实验室主任张联盟说。




“除了开展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战略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我们还积极支持湖北实验室聚集产业领军人才,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湖北省科技厅基础处副处长粘来霞介绍。




“三链融合”机制是湖北推进产才融合的战略布局之一,却并非全部。




——这种战略布局,体现在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上。




首次出台湖北省人才发展五年规划、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就人才赋能重点产业发展作出制度安排。向8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有企业、3个自贸片区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做到“谁用人、谁评价”。在湖北自贸区试行高端人才专项奖励政策,累计奖补3.2亿余元。




——这种战略布局,体现在构建人才创新发展平台体系上。




积极融入国家“3+N”人才发展战略布局,全力创建武汉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按照“平台+中心+基地+驿站”的路径,首批布局建设20个人才创新服务中心、20个人才基地、30个人才驿站,系统构建全省人才发展平台体系。在全省联动开展以“英才聚楚 引领先行”为主题的湖北人才周活动,加速汇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




——这种战略布局,体现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




“见苗浇水、精准滴灌”,为战略科技人才后备力量量身定制十条支持措施。优化实施省“科技创新团队”项目,面向重点产业遴选支持人才团队攻关核心技术。出台全国省级层面首个综合性文件,加强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统筹实施“楚天英才计划”,加快培养各类优秀人才。




——这种战略布局,体现在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上。




开展“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活动,近四年省级累计选派6791名高层次人才服务产业和基层一线发展。揭牌运行“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人才发展联盟,以人才一体化示范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化。黄石、荆州、黄冈等7个城市相继在武汉建设离岸科创中心(园区),实施“引才在外地、用才在本地”的人才协同发展新路径。




……




省级层面的战略布局,对基层起到示范作用。




襄阳围绕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组织各产业链牵头单位编制引才地图,搭建人才信息库,建立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机制。“襄阳都市圈”人才发展联盟,围绕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四地重点优势产业,组建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联合体,汇聚高校院所、科研平台人才资源,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




“以策略精准保障战略实施,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实施路径化、项目化;以科学布局引领有序建设,加快打造人才创新发展平台;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将人才工作紧紧嵌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逐渐衍变为湖北产才融合的生动格局。




图片

坚持以用为本 


拓宽产才融合发展路径


图片



从全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到如今率先推出我国首个400G硅光模块、最大功率的10万瓦光纤激光器……武汉东湖高新区以一束“光”闪耀神州、连通世界,赢得“中国光谷”的美誉。




中国光谷流传着一桩美谈。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月下追萧何”,引进了掌握光纤激光器核心技术的专家闫大鹏,成立了锐科激光。闫大鹏博士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我国首台10万瓦级的光纤激光器,打破国外高功率激光器的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光纤激光器从依赖进口到出口的转变,锐科激光也因此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锐科激光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刘叶青告诉记者,他们不断巩固现有以行业领军技术专家为核心的高层次研发团队,构建高精尖人才格局,保持企业的人才优势。“我们制定专项引才政策,力争通过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补齐一个产业链缺项,加快形成以产业链吸引人才链,人才链形成创新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支撑产业链的发展闭环”。




“产”与“才”实现精准对接,是产才深度融合的关键。这其中,能否引育产业人才,能否让人才围绕产业发挥最大价值?推进产才深度融合,需要破解这些问题。




精准引进产业所需人才,企业最有发言权。武汉东湖高新区通过制度创新,赋予重点企业人才举荐权。华工科技、锐科激光,连续两年获得人才举荐权。




图片


作为我国激光行业的领军企业,华工科技在引领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为观众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的华工科技展厅参观 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企业举荐的人才,武汉东湖高新区优先纳入人才资助项目。“对企业我们也会评价,要有突出营收和创新表现,高速成长的中小企业也可以获得人才举荐权”。武汉东湖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胡雪柯介绍。




武汉东湖高新区还参照科技立项创新人才揭榜制度。对企业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岗位,人才敢于揭榜,企业认可,武汉东湖高新区就给予年薪50%、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同时,积极推行人才动态评价“注册制”“积分制”,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去年11月,工信部公布第三批2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位列其中。




在萝卜快跑APP上下单,就可以乘坐无人驾驶出租车,刷“武汉通”就可乘坐无人驾驶公交车……乘坐无人驾驶车辆通勤在武汉经开区已经成为现实。




武汉经开区被誉为“中国车谷”,是湖北“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的龙头区域,也是全国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区。不像武汉东湖高新区拥有众多的高校资源,武汉经开区另辟蹊径,坚持产才联动,依托产业项目集聚用好人才创新要素。




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武汉经开区不断优化布局产业链。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小鹏、东风猛士等百亿级整车项目落户,专注于汽车发动机研发的康明斯把东亚研发中心、东软集团南方研发基地都选在了武汉经开区,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三院”等高校院所落地建设,汽车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产业龙头企业、“第二总部”的落地以及专业创新平台的搭建,让武汉经开区成为相关产业人才青睐之地。




智能网联汽车对软件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武汉市经开区工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温庆丰介绍,“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我们布局软件产业,成立了车谷软件园。三年前我们这里软件人才只有800多人,现在已增加到8000多人。随着东软集团南方研发基地等项目进驻后,预计软件人才将达到5万多人”。




在人才的支撑下,武汉经开区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实现翻番,总量突破1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新物种”等企业数量实现倍增。




制造业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支撑。为满足汽车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襄阳高新区推动校企合作,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高校签订三方协议,实行“企业点单、学校下单、政府买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入校即入企、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首批培养的170多名高技能人才,有160人留在襄阳高新区发展。




人才共享,也是湖北推进产才精准对接的举措之一。襄阳鼓励在襄高校与企业共享高层次人才,实行“校企双聘”,人员编制、工资关系落在高校,通过特聘专家、技术顾问、产业教授等方式,选派人才为企业服务。




除了校企共享人才,有的市州还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吸引产业所需人才。十堰与中国工程院深化战略合作,积极推进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布局技术研究所9个、企业研究室31个,入驻人才团队11个。




让企业参与精准引才、改革评价机制引才、产教融合培育人才、校企共享用才……湖北正在以改革创新打通产才融合渠道,为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资源。




图片

坚持以诚待才 


优化产才融合发展生态


图片



从全面推行“楚才卡”一卡通服务到落实院士机场抵离、铁路出行等礼遇服务制度,从评选表彰湖北省杰出人才到开展“人才服务月”活动,“鄂爱人才”的温度不断提升。




人才创新生态是更持久的竞争力。在解决好人才生活“关键小事”的基础上,湖北倾力打造“荆楚造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的发展生态。




2017年,湖北省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成立专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广泛收集专家科技项目,建立专家科技成果项目库,从专利保护、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融资上市等方面提供全链条创新服务,促进专家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落地。




从2018年起,连续五年举办“智慧之光”湖北专家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共促成360多项合作意向、109项成果落户市州、8家企业上市。




武汉禾元生物董事长杨代常教授带领团队历经17年潜心研发,另辟蹊径,通过水稻“种”出了人血清白蛋白。今年6月,公司“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在武汉新城投产启动。这也是全球首个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生产线。杨代常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提供的专业化服务。




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是一个新型研发机构,也是一个专业的产业孵化平台。“建平台、聚人才、找项目、出产业”是其成立的初衷。




“经过我们专家团队的专业评估,人才带项目入驻研究院后,要注册企业,完成科学家到企业家身份的转换。根据需要,我们可以为入驻项目建设个性化的实验室,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生物医药产品的专业测试”。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总经济师王作燕介绍说。“我们还有自己的基金,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上市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雄厚的专业背景,让通过产品专业测试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风投机构的青睐。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模式,让入驻项目孵化成功率达到90%。这些企业孵化成功后,成为武汉光谷生物城的优势企业。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邱志军,2017年来到武汉创立华砺智行,从事车联网和智慧交通领域产品开发。“武汉经开区对初创企业非常友好,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引进、融资贷款等燃眉之急,让企业可以沉下心来谋发展”。邱志军说。




5年时间,华砺智行员工规模从最初的十几人扩充到现在的1000多人,70%以上是名校硕博毕业生,企业也已成长为国内车路协同头部企业,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




位于武汉经开区的车谷人才创新港,一层是展厅,二层是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三楼是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四楼是活动交流中心。创新创业人才在车谷人才创新港内,就能获取各种资源和服务。




从建设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到开展专家服务活动,从搭建专业化服务机构,到打造创新创业生态,“楚人爱才”的温度点燃了“人才兴鄂”的热度。在“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下,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创出事业新天地。




1984年出生的汪俊君,2009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东风汽车集团。他带领团队,突破燃油热效能极限,将燃油热效能提升到45.18%。如今,他已成长为东风岚图的CTO。




产业因人才而兴、因创新而强。截至2022年底,湖北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珞珈一号”、全球存储密度最高的三维闪存芯片等一大批重大成果涌现,国产航母、大飞机、中国空间站等都凝聚湖北智慧;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




以人才链的“强”、政策链的“实”、资金链的“稳”,激发创新链的“活”,支撑产业链的“优”……湖北的科教优势、人才优势,正逐渐转变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为高质量发展的湖北篇章铺陈着亮丽底色。


Copyright©苏州涵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51010502010646号    苏ICP备2021034020号-4     联系人: 夏先生 18914047603(微信同号)      地址: 苏州市相城区繁花中心写字楼A座东楼1702-17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