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提供从品牌营销官网定制到推广引流获客,从网络营销策划到执行落地的完整建设方案,让企业的网络营销业绩实现新增长。

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走向

发布时间: 2023/9/12 20:14:48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党的二十大确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的战略决策。今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要按照“3+N”战略布局,集中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取得经验后逐步在一些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建设人才集聚平台(包含“人才高地”和“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成为当前人才工作的核心议题和关键抓手,亟待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深刻把握人才集聚特征和人才发展规律,把建设人才集聚平台作为人才工作的总抓手、新空间和增长极




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根本任务在于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布局建设不同层次人才集聚平台,便于在地理空间上统筹各类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为新形势下建设人才强国提供核心支撑。




转变人才发展方式的系统性布局。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锚定“人才优先发展”到“人才引领驱动”的定位更新,人才发展理念、工作体系、体制机制、治理能力都面临转型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耦合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以城市为单元建设人才集聚平台,是贯彻三位一体部署的实现机制,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形成良性循环,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促进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就是要改变过去以人才规模增长为重点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谋划人才发展重点任务,把人才集聚平台作为创新功能承载区,着力破解人才发展的瓶颈制约和机制障碍,推动人才布局战略性调整、人才结构战略性优化和人才组织形态战略性变革。




打造战略人才力量的集中承载地。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人才集聚平台一般具有科教资源丰富、创新载体密集、产业基础雄厚、人才发展生态优异等独特优势,具备自主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和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基础条件,理应把引进、培养、使用融为一体,大力培育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方阵。要依托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领军企业等,加快建设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队伍。特别要着眼于关键领域和前沿领域,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接续支持基础研究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着力增强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




形成人才比较优势的关键性抓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人才工作既遭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持续升级的封锁打压,也面临日趋加剧的新一轮全球人才竞争。人才集聚平台作为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高端要素有机集合体,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首选地,肩负提升战略人才引进破局能力的核心使命。在灵活机制作用下,人才集聚平台对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流动具有显著的引导、组织和控制能力,具备一体规划布局人才引进培育体系和人才价值实现体系的生态优势,可统筹人才引进和人才自主培养,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构建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在主要科技领域、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创新人才前瞻布局,加快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资源整合系统,持续产生重大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在更多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立足区域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人才基础,因地制宜确定人才集聚平台的建设目标、运行机制和主要任务




党委政府是人才集聚平台整体方案的发起者和设计者,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创新、环境构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方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战略谋划、组织引导作用。




人才集聚平台的核心功能在于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人才资源配置力、人才发展驱动力和创新示范带动力,其共性的建设要求包括:




在创新载体上,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系统布局实验室体系、高校、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战略科技力量,提供人才培养集聚和价值创造的物理条件。




在人才供给上,以重大人才工程为依托,树立全球视野,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提升人才队伍与科技创新、产业需求的匹配度,着力培养集聚梯次衔接、作用突出、持续涌现的战略科技人才队伍。




在制度集成上,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核心,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更具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体系,营造国际一流人才发展环境。




同时,基于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特征、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的差异化,各地实践中至少有科教资源助推、产业集群驱动、系统优势引领等三种比较典型的运行发展模式。




科教资源助推型,即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丰富,科技创新平台能级较高,科技人才规模素质的存量优势明显,具备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的承载能力,其建设目标应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以吸引集聚战略科技人才队伍为重点目标,着力打造人才自主培养集中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重大科研首选地。一方面,发挥高校院所用人主体作用,围绕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以及一流学科和重大项目,加大引进集聚高精尖人才力度,坚持出成果、出人才并重,支持人才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建制化组织推动前沿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另一方面,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优化高校“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探索早发现、早培养和早跟踪的拔尖创新人才育成机制,体系化培养急需紧缺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产业集群驱动型,即立足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和资源禀赋水平,依托高端产业引领和市场化程度高等优势,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产才融合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集聚模式。其建设目标应紧扣城市—人才—产业的系统化设计,以吸引集聚产业科创人才队伍为重点目标,着力打造人才联合攻关示范地、创新成果孵化地和高端产业承载地。着眼重点产业集群强链所需,充分发挥企业人才“引育用留”的主体作用,推动人才集聚平台的产才融合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结合城市应用场景和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产业需求主导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人才集聚闭环体系,支持建设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合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底层技术。聚力产业园区主阵地,建立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联动机制,打造产才融合服务综合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创新集群。




系统优势引领型,即基于城市科教、交通、产业、信息、金融、人才等基础优势,依托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相互作用富集大量科创资源,由此在创新网络中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从而吸引集聚各类人才。作为兼具科教资源和产业集群双重优势的战略支点,是对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双向开放枢纽,应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政策保障和服务供给,强化创新战略、机制、载体的系统整合,形成一流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充分发挥国际化程度高优势,搭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合作交流网络,持续吸引国际组织、外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科技服务机构等在人才集聚平台落地发展。强化全球人才资源配置功能,积极打造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制度环境、与海外生活保障相接轨的服务环境、中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社会环境,以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开放的经济结构、宜居的生态环境、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吸引全球创新人才。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重点布局、梯次推进,促进人才集聚平台差异化、特色化、互补式联动发展




优化人才集聚平台创新资源配置。紧扣人才引领驱动的功能定位,把人才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人才工作融合渗透到各项重大任务中,促进人才与城市的相互支撑、双向赋能。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注重央地人才与科技、教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有效衔接,推动城市人才、技术、基地、资本等创新要素高效统筹、协调推进和联动集成,促进政府、高校、科技界、产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在人才发展上的资源共享和紧密合作。统筹推进人才集聚平台与国家实验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双一流”高校和学科、高新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发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与战略科技力量的双向驱动作用,着重在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和创新载体上下功夫。




构建多元共治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党委政府的政策导向、组织引导作用,加快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突出企业承载科技创新人才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和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新型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充分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减负松绑。在编制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税收优惠、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人才国际交流等领域或环节深化改革,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军令状”制度,深化人才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评价改革,完善评价标准和方式,推行聘期评价、长周期激励,强化贯通认定、集成支持。




完善一站式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人才集聚平台“科产城人”融合,全面推进人才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探索建设各具特色、要素齐备的人才社区,打造类海外超海外生活环境。促进人才科技服务集群化发展,重点支持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高端咨询、人才金融等综合创新服务,培育一批知名中介服务机构和骨干企业。支持建设一批集政策申报、政务办理、成果转化、创业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服务综合体,搭建人才政策“一网查询”、科创需求“一键匹配”、人才服务“一码集成”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全周期、全方位服务。




促进区域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国家层面加快完善“核心带动+多点支撑”顶层设计,结合各城市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赋予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和建设任务,指导各地聚焦重点优势领域制定特色鲜明、目标明确的建设方案,以使命驱动打造若干在细分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平台,形成“一城一特色”。发挥节点城市“集聚—辐射”双重效应,强化各战略支点和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人才高地的网络联系,积极推动城市群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努力在区域协作、要素配置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探索,建立人才互认、载体共享、资源调配等方面高效协同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共享,形成人才集聚平台网络圈层和融合效应。




(作者系无锡学院副校长、研究员)


Copyright©苏州涵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51010502010646号    苏ICP备2021034020号-4     联系人: 夏先生 18914047603(微信同号)      地址: 苏州市相城区繁花中心写字楼A座东楼1702-17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