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提供从品牌营销官网定制到推广引流获客,从网络营销策划到执行落地的完整建设方案,让企业的网络营销业绩实现新增长。

勇于探索谋创新 多出举措助振兴

发布时间: 2024/1/1 11:34:16

文化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聚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安排部署,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明确要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文化人才作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及保障措施,引导各地构建起了省、市、县、乡纵向联动,组织、人社、财政、文化和旅游等部门横向配合,一体化部署推进的工作格局。




根据中央布局,各地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汇聚和培育相关企业、机构和人才,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一批批文化人才从中找到了施展才干的广阔天地,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本期《聚焦》,我们共同关注。






——策划:本刊编辑部




勇于探索谋创新 多出举措助振兴


——四川省引导文化和旅游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近年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规划》,涉深水、勇探索,主动谋创新,积极出台政策举措,大力引导文化和旅游人才扎根基层、热爱基层、奉献基层,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图片


省级突出贡献乡村文旅能人——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陈岚在培训学员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大胆创新出政策




——创新开展群众文化“双定向”职称工作,建立基层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针对“乡镇文化站专干职称晋升‘天花板’”“服务基层的新文艺群体职业路径缺失”等基层文化人才发展难题,经过近三年艰辛论证,于2023年6月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群众文化专业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开展群众文化专业“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工作,并建立基层文化人才定向评价体系。此举将有力推动建立一支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专业化水平高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强文化阵地、助力乡村振兴。




创建基层文化职称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力提升,基层文化艺术需求日益高涨,涌现出一大批服务基层的新文艺工作者。例如,成都市社会文化机构上百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泸州市仅泸县一县就有60余支乡村龙舞队、116个演艺团队。群众文化“双定向”职称工作的开展,将为人才建立起有效的职业体系,提供发展平台,有效激发基层文化人才活力。




创设群众文化“双定向”岗位比例单列。对乡镇文化站文化专干等实行了岗位管理的人员,一般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审,所聘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专岗专用,不占各地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有效解决乡镇文化站专干职称晋升“天花板”难题。




开创群众文化“双定向”“绿色通道”。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满30年,近5年有1年考核为优秀,且由2名以上研究馆员推荐的;或获得国家级或省级表彰、“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让扶持优秀拔尖人才的“绿色通道”更加畅通。




——出台乡村文艺人才支持政策,引导优秀文艺人才服务基层。针对乡村文艺人才缺乏、专干不专等问题,鼓励绵阳市开拓创新,大胆借鉴浙江嘉兴“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等实践经验,出台《关于支持乡村文艺人才队伍发展的九条措施》,为基层培育一支艺术门类全、梯队层次完备的乡村文艺人才队伍,有力助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绵阳市统筹调剂县(市、区)、园区100名县级事业编制,采取“县管乡用”模式,以当地文化馆为主体,定向引进乡村文艺人才。每引进一名人才发放安居补助,提供乡镇周转房、活动资金、文艺演出培训场所等特殊政策,并在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方面予以保障,让乡村文艺人才安心扎根基层。2022年以来,招引100名乡村文艺人才,覆盖100个乡镇(街道)。这批乡村文艺人才素质高、年龄小,平均年龄约25岁,研究生以上学历10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四川大学等重点艺术类高校或“双一流”高校达21人。




创新实施乡村文旅能人培养




——出台专项行动方案,建立乡村文旅带头人培育机制。出台《四川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培养支持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制定实用技能型、文艺创作型、活动组织型、传承保护型、市场经营型等6个类别能人评选标准,建立1700余人的四川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库统筹管理,评选300名突出贡献的乡村文旅能人,培训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及相关工作人员500余人;推荐全省79名乡村文旅能人、64个项目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支持计划,有效建立起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培养机制,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带头人。鼓励市州出台专项举措,开展带头人培养。




例如,凉山州遴选10名突出贡献乡村文旅能人,一次性给予项目扶持资金,遴选3名能人成为凉山州菁英计划“旅游领军人才”;眉山丹棱出台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等政策,设立引导资金,对于文旅能人新建的文化院坝和开展的文化活动给予一定补助,一大批乡土文化能人被激活,一大批草根文艺队伍建立起来,通过发挥100个文旅“大能人”的头雁效应,吸引汇聚更多“小能人”。




——制定多项能人培养举措,提升乡村文旅带头人水平。




组织赴台交流。组织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学习交流,组织贫困县100名带头人赴台学习乡村旅游先进做法,取得良好效益,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认可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开展专题研修。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为载体,联合四川大学、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先后承办藏族唐卡、川剧音乐、彝族刺绣、非遗策展等45期专题研修班,培养培训基层非遗传承人822名;评选10位四川非遗年度人物,加大传统制茶传承人宣传,推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加大智力扶持。选派155名文旅干部到凉山、甘孜、阿坝开展文化服务,组织10余个旅游专家服务团赴九寨沟、小金县等地开展智力帮扶工作。组织戏曲创作、文物考古、旅游规划等20名专家入驻凉山,指导完成雷波县汶水村旅游发展规划,帮助冕宁县打造原创话剧《鹤鸣声声》成功公演,开展安宁河谷考古人才培养等,为当地培养培训文旅人才400余人。




——先进典型不断推出,擦亮乡村“文旅川军”品牌。近年来,四川省多举措、大力度开展乡村文旅带头人培育,成效显著,涌现出了以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王作平为代表的一大批文旅能人,被各大主流媒体聚焦。有创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建立大师传承创新基地、每年培养近千人的芦山县刘毅恒,有推动古郎景区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古蔺县邓红伟,有创办四川老廖家风味食品有限公司非遗工坊、带领300多农民增收致富的巴中市巴州区廖天发,有建立麦秆画培训创作基地、每年培训非遗爱好者近百人的蓬溪县柏波。这些乡村文旅带头人的涌现,增强了四川乡村文旅能人的知名度、影响力,擦亮了乡村“文旅川军”品牌。




创新开展中央文化人才专项




以中央“三区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为载体,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实施藏羌“乌兰牧骑”演出队扶持、彝区“五彩云霞”演出队扶持、驻团学习、跟师学艺等一系列品牌项目,为“三区”县选派或招募文化工作者4663人次,培训优秀文化人才8428人次。




——创新开展藏羌彝文化人才支持,促进民族团结稳定。创新开展藏羌“乌兰牧骑”、彝区“五彩云霞”演出队人才支持项目,支持甘孜、阿坝、凉山三州自主招募文化工作者992人,对基层民族文艺演出团成员文艺服务、培养培训进行系统性扶持,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繁荣发展。




例如甘孜州,演出队人员由当地文艺创演公司面向全社会招录,签订5年聘用合同;政府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购买文艺创演公司的文艺服务,并以定额人员的酬劳、五险一金及必要工作经费的核算方式支付费用;文艺创演公司则承担民族文艺挖掘、文艺创作表演、送文艺下乡等公益性工作任务,并由县文广旅局视工作绩效,在专项经费中支付服装、场次补贴等业务经费。5年合同期满后,由各县整理空编的乡镇文化广电员、文化馆图书馆工作人员、学校音乐教师等职位,择优面向艺术团成员招录,使其继续发挥所长;未被招录人员一律解约,投入社会文化演艺市场,重新启动新一轮5年招录,形成民族地区文化人才循环流动机制,逐步缓解文艺人才不足和流失的问题。




——创新实施文旅资源发掘人才支持,持续推动脱贫致富。围绕“文化+旅游+扶贫”,结合文化惠民扶贫和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建设,以人才带项目的方式,在稻城、茂县、平武、叙永、九寨沟试点开展“文旅资源发掘人才支持”项目,支持培育256名乡村文旅资源开发人才,强化专业人才对精准扶贫和文化旅游产业培育的支撑作用。




例如,在叙永县,帮助建立扎染蜡染苗绣专业合作社、非遗扶贫工坊,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增收途径,实现人均增收 1000 元以上,营业收入百万余元,带动就业近千人;以项目扶持形式,支持四川雕塑艺术院一级美术师范文同志及其母亲扎根叙永县,大力培育乡村扎染技艺人员,为当地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受到媒体的广泛宣传。




——创新开展地方特色文旅人才支持,激发区域发展动能。以“丁真IP”吸引一批外地优秀文旅人才为契机,实施文旅宣传人才“雁栖计划”,招募50名文化、旅游、教育、设计等领域的优秀文旅工作者,从事项目、技术、设计、文创、宣传等文旅服务工作,建设幸福美丽的藏族家乡。支持小凉山彝族刺绣暨非遗文化人才培训、茂县永和乡“水龙节”暨“舞麻龙”多个项目,突出彝族、羌族特色民俗文化,扶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支持挖掘非遗项目,打造优秀原生态地方文化。支持叙永县“书法楹联进村、文化景观打造”项目和茂县“影像文化”项目,选派书法家、摄影家到景区创作、培育特色文化,为当地特色文化旅游景点创作书法摄影作品,指导实施刊刻、推广等工作。




——创新开展专业文旅人才系统培养,增强基层队伍素质。从喜德、宁南、小金等50余个贫困县遴选45名舞蹈编导、文化创意、演艺市场等专业人才到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进校进修,遴选287名基层优秀文旅骨干到省市文化单位进驻团学习、跟师学艺。针对“三区”县文物鉴定、戏曲表演、舞蹈编导、美术(书法及摄影)、舞蹈表演等紧缺人才,举办10期为期3个月的“优秀文化人才递进培养”研修班,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为基层系统性地培养文化骨干902人。举办近40期培训班参训人员1.4万余人次。通过培养,全省涌现出一批业绩突出的优秀文化工作者,邻水县柴钰峰参加的《闯到了》在“广安市2019年戏剧小品小戏曲艺展演”中荣获优秀奖,华蓥市贺柳、唐娟参加的表演唱《华蓥山下嫁歌飞》、达州市胡钟丹编导的群舞《光阴》均入围“第二届四川艺术节四川群星奖”,天全县淡青被推选为2019年度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等。


Copyright©苏州涵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51010502010646号    苏ICP备2021034020号-4     联系人: 夏先生 18914047603(微信同号)      地址: 苏州市相城区繁花中心写字楼A座东楼1702-1703室